全国重点鱼病专家会诊大型活动——草鱼出血病专场正在火热进行中……
为了给大家呈现更加系统与全面的防治办法,咱们特别邀请了水产行业的技术专家为大家奉上满满的干货。今天第一位要与大家分享出血病相关知识的专家是来自通威水产技术研究所年轻帅气的营养师文远红。大家快来围观,精彩不容错过!
文远红(通心粉账号:鱼腾四海)简介:
通威股份水产研究所营养师、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2014年度优秀技术服务标兵。目前主要负责广东通威、珠海海壹、高明通威的淡水鱼饲料配方管理与执行、市场跟踪与技术服务支持工作及水产研究所部分科研管理工作。长期扎根市场一线、服务市场和生产一线,在专业知识学习、工作经验积累、个人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收获颇多。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2011年全国草鱼养殖总产量约444.22万吨,2012年全国草鱼养殖总产量约478.17万吨,2013年草鱼养殖总产量约506.99万吨,连续三年养殖总产量增幅超过5%,位居第一。随着养殖密度、养殖产量的增加,草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越来越多,其中草鱼出血病便是一直困扰着养殖户,令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型或草鱼出血病病毒,临床以体表充血、肌肉充血、肠道充血、有时也伴随赤皮、肠炎、烂鳃等一种或多种病症为特征,是严重危害二龄以内草鱼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该病危害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发病率高,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严重时达到80%,养殖损失巨大。
4~6月、9~11月水温在20~30℃的季节是草鱼病的高发期,以25~28℃最为流行;在其它季节, 养殖水质恶化、水体溶解氧不足、透明度低、水温变化,大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盐和有机物含量过高等因素也可诱发该病。
草鱼出血病主要途径是水平传播,传染源是已感染的或携带病毒的草鱼鱼种,也可经过卵进行垂直传播。草鱼出血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趋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草鱼出血病的潜伏期长短主要受水温、病毒数量、鱼体抵抗力、养殖水环境等有关,一般潜伏期为3~10 d;此阶段草鱼鱼种体表无任何症状,活动和摄食均正常。前趋期一般1~2 d,此阶段患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吃料减少或停止。爆发期一般为1~2 d,患病鱼出现了明显的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表现出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
草鱼出血病症状较为复杂: 从体表看病鱼体色暗黑或微红,病鱼口腔、上下颌、眼眶四周、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解剖发现病鱼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者全身肌肉呈鲜红色;有时出现体表无异常,鳃部发白,解剖鱼体肉发白,缺血;有时候伴随烂鳃、寄生虫寄生、充血。从内部看病鱼全肠或部分肠壁充血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但肠壁具有韧性,肠系膜、鳔、肝等内脏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草鱼出血病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进行。(1)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条基部、鳃盖严重出血,透顶、口腔和眼眶周围有出血点;(3)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外壁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肝、鳔等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也可见到出血点。
草鱼出血病诊断尚无统一定论,一般依据患病鱼症状及流行情况诊断,水温22~28℃,草鱼鱼种大量死亡,同塘其他鱼无此现象,且病鱼出现红鳍、红鳃盖、红肠子(肠道有韧性)和红肌肉等症状的一种或多种,可作为草鱼鱼种出血病诊断。出现病毒性出血病时使用杀虫药、生石灰不仅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会加大死亡,给养殖户造成更加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治愈后药物刺激不但会造成出血病复发,还会加剧鱼种死亡率和治疗难度。
草鱼鱼种出血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注射灭活疫苗或组织浆灭活疫苗。中山市黄圃镇是广东省著名的草鱼种养殖培育集散地,是草鱼灭活疫苗使用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区域,现已有专业疫苗注射队伍20余支,鱼种阶段注射灭活疫苗高达3次/批。其次,加强对水源、繁殖用亲鱼和鱼卵、草鱼苗种的消毒;培育抗病品种,选用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再次,对于发病前期草鱼鱼种可以使用聚维酮碘全塘泼洒、并做好鱼种肝胆健康保护,这可较好的预防该病。最后,还需要预防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苗种期车轮虫、指环虫的感染,降低出血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