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365科学养殖模式示范户,王正华2014年的养殖经历可以说是全国184个示范塘口的缩影。
“以前养鱼哪知道什么叫孢子虫啊,没有,鳃出血根本没听过”,王正华家里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的父辈那一代,那时候养鱼都是凭经验,放苗喂药都有老一辈传下来的套路作参考。近两年鱼病多发让他感觉鲫鱼越来越难养,“以前根本抢不到塘口,现在好多塘口要卖,我根本不敢买 ,风险太大……”
365科学养殖模式的推广,为王正华带来了科技的力量。
大丰地区光照时间长、天然生产力水平较高,藻类丰富的池塘有利于为花鲢和白鲢提供更丰富的天然饵料,因此2014年王正华示范塘增加了花白鲢放养密度。虽然放养规格小、密度高,但由于水质良好,示范塘鱼群反而比2013年生长速度快,出塘规格大,仅花白鲢产量较2013年增加了72.4%,在鱼价低迷的行情下,还卖出了比市场均价高出0.67元/斤的价格,纯利润接近80万元。
自从自家233亩水域被选为365示范塘至今,通威技术人员基本每天都到王正华家抽样检测水质,便于给出指导性调水或疾病防控建议。王正华只需根据意见,到市面上选择相应的调水产品即可,“以前我们都是凭感觉,看看水色,缺不缺鳞那些根本不懂。现在是缺了什么补什么,高了什么调什么”,减轻养殖难度,是365科学养殖模式带来的最大改变。
王正华习惯把“通威改底机”叫做“清淤机”,肥度不够的情况下两三天开一次,运行起来,底泥随风飘扬到水面进行氧化,有效释放营养盐,藻类生长快,自然达到肥水效果。
智能养殖系统的到来,也极大减轻了王正华的操作难度,没事不在家的时候看看溶氧如何,开没开增氧机,都可以自由控制。
经过2014年狠抓几个关键点,高度配合、有效执行365综合方案,王正华家示范塘仅花白鲢产量较2013年增加了72.4%,总产量较2013年增加了25.84%;饵料系数较2013年下降了0.11;养殖效益较2013年增加了70.39%。水环境检测数据全年稳定,在鲫鱼鳃出血病肆虐的2014年,一直到年底干塘卖鱼,示范塘都未发生重大疾病。
尝到了科学养殖模式的甜头,王正华认定“跟着通威走,把钱赚到手”。今年他还在自家另一口200余亩的池塘积极试点“沿海大水面滩涂养殖塘中塘”模式,在池塘一角圈出十亩面积养殖高档名贵鱼种——黄颡鱼,预计产量约四万斤,按照市价测算,这十亩黄颡鱼创造的纯利润就高达十余万,增加综合经济效益不在话下。如若今年试点成功,王正华还准备将“塘中塘”扩大到水面的20%。
工人正在进行“塘中塘”打桩作业
大丰通威365项目经理李发明说到,王正华示范塘2014年的成功,是在示范塘本身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执行综合方案的结果。
王正华(右二)和大丰通威服务人员